展会日程
布展时间 2023年9月18-19日
展览时间 2023年9月20-222日
撤展时间 2023年9月22日下午14:00
指导单位
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河南省水利厅
水利部水利科技推广中心
主办单位
河南省水利学会
河南省水文水资源管理中心
华北水利水电大学
河南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
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
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
河南省阀门工业协会
承办单位
河南省水利学会节水技术专业委员会
河南瀚源水务有限公司
郑州雅图展览服务有限公司
河南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;文化灿烂,人杰地灵、名人辈出,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;资源丰富,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和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;人口众多,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,劳动力资源丰富,消费市场巨大;区位优越,是全国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物资集散地;农业领先,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;发展较快,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;潜力很大,正处于工业化、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,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。
河南概貌
名称由来
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、黄河中下游,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,故称河南。远古时期,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,森林茂密,野象众多,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,这就是象形字“豫”的根源,也是河南简称“豫”的由来。《尚书•禹贡》将天下分为“九州”,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,现今河南大部分地区属九州中的豫州,故有“中原”、“中州”之称。
自然地理
河南界于北纬31°23'-36°22',东经110°21'-116°39'之间,东接安徽、山东,北界河北、山西,西连陕西,南临湖北,呈望北向南、承东启西之势。河南地理位置优越,古时即为驿道、漕运必经之地,商贾云集之所。今天,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,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。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,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。全省总面积16.7万平方公里,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7位,占全国总面积的1.73%。地势西高东低,北、西、南三面由太行山、伏牛山、桐柏山、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;中、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;西南部为南阳盆地。平原和盆地、山地、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.7%、26.6%、17.7%。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,海拔2413.8米;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,仅23.2米。2007年,全省耕地面积11889万亩,人均耕地1.21亩。
资源环境
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,南部跨亚热带,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,同时还具有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特征,具有四季分明、雨热同期、复杂多样和气象灾害频繁的特点。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0.5~16.7℃,年均降水量407.7~1295.8毫米,降雨以6~8月份最多,年均日照1285.7~2292.9小时,全年无霜期201~285天,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。河南地跨长江、淮河、黄河、海河四大流域。省内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、西北部和东南部山区,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60条。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03.5亿立方米、居全国第19位;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83立方米,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。2014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32个,面积760.2千公顷,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个。共有森林公园114个,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1个。森林覆盖率23.3%。河南的生物资源,仅高等植物就有197科、3830余种。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烟叶和油料等。动物418种,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、占全国总数的23.9%,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。
河南地层齐全,地质构造复杂,矿产资源丰富,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。目前已发现的矿种142种,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09种,已开发利用的矿产93种。其中:能源矿产6种,金属矿产23种,非金属矿产62种,水气矿产2种。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、石油、天然气“三大能源矿产”,钼、金、铝、银“四大金属矿产”,天然碱、盐矿、耐火粘土、蓝石棉、珍珠岩、水泥灰岩、石英砂岩“七大非金属矿产”。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,居全国首位的有11种,居前3位的有32种,居前5位的有58种。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,石油居第12位,天然气居第17位。
历史渊源
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。从夏代到北宋,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,长期是全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,即九朝古都洛阳、七朝古都开封、殷商古都安阳、商都郑州。文物古迹众多,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,有记载着人类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岗文化遗址、仰韶文化遗址、龙山文化遗址;有“人祖”伏羲太昊陵、黄帝故里和轩辕丘;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;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、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;有“中国第一名刹”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,等等。全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。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分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。
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,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,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,有“陈林半天下,黄郑排满街”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。近些年来,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。
自古以来,河南大地上孕育的风流人物灿若群星。如古代哲学家、思想家老子、庄子、墨子、韩非、程颐、程灏,政治家、军事家姜子牙、商鞅、苏秦、李斯、刘秀、张良、司马懿、岳飞,科学家、医学家张衡、张仲景、僧一行,文学家、艺术家杜甫、韩愈、白居易、李贺、李商隐、司马光、褚遂良、吴道子,佛学家玄奘等,还有现当代史上的抗日英雄吉鸿昌、吴焕先、杨靖宇,革命先辈邓颖超、彭雪枫、许世友,“县委书记的好榜样”焦裕禄等。
山水胜景
河南既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,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,山川壮美,风光秀丽,融南秀北雄于一体。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,省级23处。郑州的嵩山,洛阳的龙门山、白云山,信阳的鸡公山,焦作的云台山,济源的王屋山,平顶山的石人山,安阳的太行大峡谷,南阳的宝天曼、老界岭,鹤壁的云梦山,驻马店的嵖岈山等均属山水奇观;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河南,出三门峡后经小浪底流入黄淮平原,郑州至开封段河床高出地面,形成地上悬河的独特自然景观。郑汴洛沿黄“三点一线”和南太行景区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,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全面启动。红色旅游迅速发展,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26家,拥有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、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(点)、南阳桐柏英雄纪念馆、郑州二七纪念堂等4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;新开发的工业旅游、农业旅游项目,也令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。
人口民族
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,2014年末全省总人口10662万人,常住人口9436万人。出生人口136万人,出生率12.8‰;死亡人口75万人,死亡率7.02‰。
行政区划
河南辖郑州、开封、洛阳、平顶山、安阳、鹤壁、新乡、焦作、濮阳、许昌、漯河、三门峡、南阳、商丘、信阳、周口、驻马店等17个省辖市,济源1个省直管市,21个县级市,87个县,50个市辖区,1821个乡镇(乡:718,镇:1103),599个街道办事处,4466个居民委员会,46938个村委会。
综合实力
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
初步核算,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34939.38亿元,比上年增长8.9%。201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160.81亿元,增长4.1%;第二产业增加值17902.67亿元,增长9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12875.90亿元,增长9.4%。三次产业结构11.9:51.2:36.9。
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5904.28亿元,比上年增长9.5%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.2%,其中,轻工业增长10.4%,重工业增长11.7%,轻、重工业比例34:66。产品销售率98.3%。
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209.83千公顷,比上年增长1.3%,其中,小麦种植面积5406.67千公顷,增长0.7%;玉米种植面积3283.86千公顷,增长2.5%;棉花种植面积153.33千公顷,下降17.9%;油料种植面积1598.21千公顷,增长0.5%;蔬菜种植面积1725.62千公顷,下降1.2%。全年粮食产量5772.3万吨,比上年增产1%。其中,夏粮产量3339万吨,增产3.2%,秋粮产量2433.3万吨,减产1.8%;小麦产量3329万吨,增产3.2%;玉米产量1732.05万吨,减产3.6%。棉花产量14.7万吨,减产22.4%;油料产量584.33万吨,减产0.8%。猪牛羊禽肉产量703.50万吨,增长3.2%;禽蛋产量404万吨,下降1.5%;牛奶产量332万吨,增长4.9%。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1477.32万千瓦,比上年增长2.9%。农用拖拉机384.07万台,下降0.8%;农用运输车218.25万辆,下降0.2%。
2014年财政总收入4094.78亿元,比上年增长11%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38.47亿元,增长13.4%,其中税收收入1950.67亿元,增长10.5%,税收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.2%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042.60亿元,增长8.2%,其中,教育支出增长3.4%,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.7%,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9.3%。全省有37个县(市)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,有16个县(市)超15亿元。
全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782.16亿元,比上年增长18.0%,其中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30012.28亿元,增长19.2%。
在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中,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330.89亿元,比上年增长2.8%;民间投资25433.21亿元,增长23.2%;港澳台商控股投资125.99亿元,下降29.8%;外商控股投资122.52亿元,下降23.0%。第一产业投资1117.30亿元,增长51.3%;第二产业投资15366.48亿元,增长17.1%;第三产业投资13528.51亿元,增长19.4%。
初步统计,2014年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.18元,比上年增长10.5%,扣除物价因素,实际增长8.4%;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000.44元,增长10.0%,实际增长7.9%。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6.10元,增长11.1%,实际增长9.4%;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438.12元,增长14.4%,实际增长12.6%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91.45元,增长8.9%,实际增长6.8%;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726.12元,增长6.1%,实际增长4.1%。
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31.55万人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82.39万人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773.30万人,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8.71万人。
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1.97亿元,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8.9万人。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49.47亿元,农村享受最低保障人数395.26万人。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.13亿元,救助74.33万人次。
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
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,是全国承东启西、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,拥有铁路、公路、航空、水运、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。京广、京九、太焦、焦柳、陇海、侯月、新月、新菏、宁西铁路及京广、郑西高铁等多条铁路干线经过河南,形成了纵横交错、四通八达的铁路网。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之一,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。加快“米”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,郑万高铁引入郑州枢纽工程开工,晋豫鲁铁路、郑开城际铁路,郑焦城际铁路通车运营。郑州已初步形成为全国铁路路网中的“双十字”中心。2014年末铁路营业里程4874公里。2014年货物运输量1.16亿吨,比上年减少9.3%; 货物周转量7367.09亿吨公里,比上年减少8.1%;旅客运输量1.24亿人,比上年增长11.1%;旅客周转量895.65 亿人公里,增长5.0%。